“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您一定不陌生,很多药物会造成肝损伤,抗肿瘤的化疗药物也不例外。 而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肿瘤的发生率大大增加。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也较以往增多,抗肿瘤药物治疗后肝损伤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哪些抗肿瘤药物可以造成肝损伤?抗肿瘤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吡柔比星、阿柔比星、紫杉醇、门冬酰胺酶、索拉非尼、多西他赛、长春地辛、长春瑞宾、阿糖胞苷、氟尿嘧啶、氟达拉滨、奥沙利铂、舒尼替尼、阿那曲唑、托瑞米芬、曲妥珠单抗、亚砷酸、替吉奥、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等,这些药物均可造成肝损伤。 抗肿瘤药物引发的肝损伤的征兆和危害抗肿瘤药物引发的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程度变化很大,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上较为多见,包括急性肝炎型、肝内胆汁淤积型、急性脂肪肝型和混合型等。临床上可以肝病为主,或伴有较多的肝外表现。慢性药物性肝病的种类较多,一般较不被重视,易于忽略。若能早起期识别,停药后病变常可逆转,因此有必要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下面详细讲一下急性和慢性肝损伤的症状及危害:急性药物性肝病最常见的类型是肝细胞毒损害,肝细胞毒损害又可分为肝炎型和脂肪肝型。治疗睾丸癌的光神霉素可引起肝小叶中心坏死,博莱霉素、甲氨蝶呤、天冬酰胺酶等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临床表现似一般病毒性肝炎,黄疸出现前1-2天有乏力、纳差、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深等前驱症状,但病程中无发热,肝脏可肿大伴有压痛。生化检查:血清转氨酶(ALT、AST)明显升高,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呈肝衰竭表现,有大块性肝坏死,可并发肝昏迷而死亡。轻症病例表现为无黄疸型肝炎,仅有转氨酶增高和轻度肝肿大,症状轻微。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是服药后转氨酶等肝功能试验持续或反复异常,伴肝组织学病变,超过6个月以上,可伴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在临床和病理学上可分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慢性肝内胆汁淤积、肝血管病变;肝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阿霉素等可引起慢性肝炎; 甲氨蝶呤和无机砷可导致肝硬化; 有机砷可导致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氟尿苷可导致硬化性胆管炎;甲氨蝶呤、门冬酰胺酶、有机砷等可导致脂肪肝; 硫唑嘌呤、6-巯嘌呤、硫鸟嘌呤、羟基脲等可引起肝紫斑病; 抗癌药联合化疗可导致肝静脉血栓形成; 硫鸟嘌呤、阿霉素、柔红霉素、联合抗癌化疗等可引起肝小静脉闭塞症; 无机砷、硫唑嘌呤等尚可导致特发性门脉高压症。 如何治疗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损伤?谨遵医嘱,重在预防! 每个患者在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医生会注意监视各种毒副反应,如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等。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或黄疸,会立即中止药物治疗。对有药物性肝损害病史者,医生也会避免再度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 医生也会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如水飞蓟素、谷胱甘肽片剂以及双环醇等药物治疗。一般联合两种保肝药物,保肝药物不宜过多,否则徒增不良反应。明显淤胆者医生会选用熊去氧胆酸或S-腺苷蛋氨酸。重症患者并发肝衰竭者可能就要行肝移植治疗了。 保肝药物一般不适合减量太快,否则容易造成肝功能的反弹。对于必须要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医生应权衡利弊,在充分保肝的基础上,可以重新使用抗肿瘤药物。 而患者在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不能停用保肝药物,遵医嘱密切随访肝功能,一直到停止使用抗肿瘤药物后保肝药物再逐渐减量。 卵磷脂是一种磷脂酰胆碱,具有修复肝细胞膜的功能,可以以完整分子替换细胞膜上受损磷脂,恢复膜结构,恢复肝细胞的屏障功能、解毒功能、代谢功能等,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对于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长期服用,具有长期的保肝解毒的效果。 金古密蛋黄卵磷脂,采用CO2低温超临界萃取技术,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其中最具有活性的有效成分磷脂酰胆碱含量高达80%,吸收率高达90%。它可以增加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将脂肪由肝脏内转运到肝脏外;可与人体内源性磷脂替换,增加生物膜流动性;可调节膜结合酶系统的活性,抗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完整的分子与受损的肝细胞膜结合,修复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往期回顾致人变胖的药物有哪些?这可能是最让人惆怅的副作用了~~上火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太磨人,应该试试这个“古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kimr.com/zzyfl/997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