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其中一个抗疫对策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因此政府及不少企业皆采取特别安排,要求员工在家工作,连银行也关闭部分分行。不过科技发展在应对疫情的工作上亦扮演重要角色,不少初创公司参与其中,一方面补足了市民现时生活的不足,另一方面帮助抗疫。 在这次疫情下,口罩需求大增,市面一罩难求。物联网技术协助市民得到最新信息。不少地方推出实时口罩存货数据,让市民可掌握邻近地区的口罩存量,按照地图上不同颜色的图示前往购买。例如,澳门政府设立的抗疫网站实时公布药房口罩存货数量,每隔15分钟更新一次;台湾亦有实时口罩存量查询地图,提供全台实时口罩数据。 互动地图掌推信息 此外,为提高疫情信息透明度,各地政府以及民间团体亦相继运用大数据与API制作疫情互动地图,让市民可更容易了解疫情发展。例如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地情况互动地图」,详列确诊、呈报、住院检查及死亡等数据,并定时更新确诊和怀疑个案、过去14天内确诊个案曾经逗留过的建筑物、检疫中心以及急症室等候时间等,方便大众掌握疫情信息。 除了单一地区的疫情地图,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亦推出“全球实时疫情地图”,整合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及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官方数据制成仪表板,让全球网民可以实时掌握疫情状况。除了疫情互动地图外,大数据亦让研究组织透过计算机分析武汉在封城前武汉人的行动路线,从而推算疫情的扩散范围。百度地图的「百度迁徙」功能,更记录了中国春节前后人口大迁徙的轨迹与特征。 在疫情扩散下,人工智能科技广泛应用在医疗范围。在防疫工作上,不少检测系统都应用了人脸辨识技术,在北京试用的AI探热系统正正是其中一例。此系统通过红外线镜头识别体温异常人士,再对疑似发烧人士进行人脸辨识,利用AI技术协助工作人员远距离快速追踪及定位发烧人士。当发现有疑似发烧人士出现时,系统便会自动报警,有助政府建立严格的防疫网络。 人脸辨识探测体温 在香港,有数码港的初创公司研发出应用人脸辨识技术的防疫机器人,可在不同地点为不同人士探测体温,并在发现体温异常人士时响起警报。有关技术更能透过人脸辨识功能,辨别出体温异常人士及曾与其紧密接触的人,方便有关人员追踪病毒传播路径。不单是控制及预防疾情,人工智能亦可应用在治疗上。美国首宗确诊武汉肺炎的病人是由机器人进行治疗;医院亦利用机器人让医生「遥距」诊症,检查被隔离的怀疑武汉肺炎患者。 事实上,数码科技的应用并不局限于防疫和抗疫工作,在其它领域亦大派用场。例如有网上学习平台设立问题库,让中小学生能够在家中上网进行学习,实现“停课不停学”。除网上学习平台外,学校也可透过应用程序向家长发送学校及抗疫最新信息,在停课期间保持紧密联系。 随着疫情爆发忧虑小区感染,市民减少外出,服务业和零售业大受影响,商户因而将实体店业务转为网上服务。举例说,有数码港的初创公司设立网上配对平台,为用户提供逾项专门服务,包括可协助市民物色专业的家居清洁及消毒服务,从而减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雨天总会过去,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问题总会告一段落。反而长远而言更应该白癜风怎样预防专业治疗脸上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