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汗”是怎么回事?黄汗 中医有“黄汗”概念,黄汗语出《金匮要略》。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病因是由于 风、水、湿、热交蒸所致。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治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
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白汗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红汗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 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人为啥会出汗?提及出汗,很多人认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现代医学,出汗是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方式。中医学认为,“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一般来说,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但如果和上述因素无关而出汗,则应当心是病理性的,中医称为“汗证”。 “汗证”表现多种多样中医院中医科主任李建军解释,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常伴有容易感冒、神疲、不耐劳力、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另有,绝汗(指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战汗(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半身汗(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手足心汗(指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的症状)、黄汗(指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多与湿热有关)等概念。此外,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等疾病,以及产后、病后、手术后体质虚弱也会导致出汗异常,这其中以更年期女性出汗异常最为常见。 汗证要辩证施治李建军表示,对汗证进行中医食疗调理,一定要辩证,即便是同一汗证,也有具体分型,比如对于气虚型自汗患者,一般以调补为主,加强固摄,平时可以多吃如黄芪、大枣、山药等补气食材加以调理。气阴两虚患者,当从益气养阴、滋阴清火着手,可食用百合、银耳、枸杞、洋参等食材调理。对于气虚及阳虚引起的自汗,不能采用清热止汗的方法。此外,汗证患者在平时的自我保健方面,还应当注意保持平稳的心态,控制情绪,少发火;饮食也要注意少食火热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饮酒。同时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映平通讯员王海芳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陈映平)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地址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