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5日)是元宵节,上海交通大医院迎来多名重要“客人”——他们都是器官移植手术后康复病人。

目前,医院是上海唯一拥有全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心脏、肝、肺、肾脏、胰腺、小肠等器官的移植,规范的术后随访管理护航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在今天这个传统佳节,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与医务人员代表们一起热烈欢迎他们“回家”。

上海第一例心、肾联合移植患者“回家”

“我很感谢我的赵爸爸、康妈妈,年5月30日我在医院接受了心脏移植,当时我还在上中学,重度心功能不全让我的肚子大得跟怀孕了一样,出现了很多腹水,我认为没有希望了,在医院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日子,是给我最好的重生礼物。”柴妹妹今年18岁,元宵归来,见到7年前救治过她的医务人员一度红了眼眶。她口中的“赵爸爸”正是她当年的主刀医生医院心脏外科赵强教授,“康妈妈”则是护士长康磊。

柴妹妹是赵强教授到医院后进行的第一例心脏移植患者,令他同样欣喜的是,这个元宵节,老张也来了,如今46岁的他是上海第一例心、肾联合移植患者。年3月,老张的心衰症状逐渐加重,同时合并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已处于尿毒症期,走投无路的他找到医院心外科赵强教授的门诊。

医院多学科讨论后建议进行心肾联合移植,这年,在获得志愿者的心脏和肾脏的捐赠后,年4月11日在由心脏外科赵强主任和泌尿外科周佩军主任主刀、在心脏-泌尿外科医护团队、麻醉科团队、体外循环团队和手术室护理团队的共同合作下,历时8小时成功完成这一心、肾联合移植手术。术后,老张的心功能明显改善,肌酐恢复至正常水平,如今的他有了自己的事业,定期到门诊随访调整药物,生活质量良好。

“移植学科的不断发展,为晚期器官衰竭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赵强教授说。

上海唯一全器官移植资质医疗机构

目前,医院是上海唯一全器官移植资质医疗机构,接受过器官移植的患者到底生活得如何?这个元宵,他们陆续“回家”,说说自己的故事。

“曾经的我瘦到只有斤,几乎是皮包骨头,连路都走不了。”67岁的王先生去年2月查出来肝硬化,4月经医院感染科医生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晚期肝硬化,已处于终末期肝硬化肝衰竭阶段。

很幸运,7月1日,他通过国家器官分配系统匹配到了合适的供肝,就在1日当天,医院肝移植科傅志仁主任主刀,用5小时成功为他完成肝移植手术!“手术第二天,也就是7月2日,就是我的生日,真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天。”这次“回家”,王先生还向医务人员“汇报”:我已经斤了!

移植手术有时挽救的不仅仅是一条生命。小杨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小女儿刚满周岁,他则迎来“生死大考”——因乙型肝炎爆发性发作导致肝功能衰竭,生命眼看进入倒计时。幸运的是,他慕名找到医院,多学科团队奋力营救,他也在较短时间内匹配到了合适的供体。肝移植手术后,他恢复得很好,术后3个月就开始上班了,“医院不但救助了我自己,也挽救了我的家庭!”

69岁的老施是医院首例双肺移植手术患者,此前他因为肾病综合症、干燥综合症、泌尿系统结石、反复感染入住医院重症二病区治疗,治疗期间逐步出现不可逆的急性肺纤维、急性呼吸衰竭,年1月他在医院接受了双肺移植手术,由胸外科李鹤成主任主刀,如今一晃也有3年。“医院,我的母亲。”老施回来过元宵,感慨说出这八个字,他说,真正的母亲生下了我,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技术持续演进,为了更多生命

在这个以“团圆与新生”为主题的元宵医患见面会上,还有一名有点岁数的老病友,他就是老赵,年出生,肾移植术后已16年。老赵得的是尿毒症,年2月在医院接受了肾移植。这16年来,他的两个肾脏先后因肿瘤摘除,移植手术后,他定期到医院肾移植医生这里随访。6年前,他得了糖尿病、冠心病,4年前放置了心脏支架,去年7月又放置第二个支架……“医院,更感恩这些不断钻研移植学科的医务人员,给病人真正带来新生的希望,给家庭带来团圆的可能。”

老赵并非个案,医院肾移植科周佩军主任告诉记者,医院肾移植十年以上长期存活率达到72%,在国内名列前茅,“正是精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和持续的随访,确保每个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

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表示,医院对所有器官移植患者采取规范的手术后随访管理,护航他们的长期生存。

谈及器官移植这项工作、看着这些恢复良好的患者,医生们也有很多话要说。

胸外科主任李鹤成说,大众对肺移植了解得还不够多,好多人找来时“为时已晚”,应尽可能提早选择肺移植,不要等到呼吸终末期再做,往往效果不佳。

肾移植科主任周佩军提醒大家,“有捐献,才有移植”,呼吁更多人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kimr.com/zzyfl/1036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