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病情复杂多变,轻型易于治愈,重型常危及生命。自年Fitz首次对AP作出较全面的阐述,AP的临床治疗理念也经历了数次变迁。多项国际AP诊治指南及共识的相继颁布,我国临床医师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AP指南,逐步形成了被广泛认可的临床治疗体系。然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的病死率可达30%,病程中的“两次死亡高峰”一直以来是临床治疗需要跨越的难点,也是SAP治疗中亟需突破的瓶颈。本文就近年来AP临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尤其是SAP治疗策略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AP的流行病学及病因治疗

目前,胆源性疾病仍是我国AP的主要病因,约占50%,其次是酒精性胰腺炎。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cpancreatitis,HTGP)发生率逐步升高,呈年轻化、重症化态势,超越酒精性胰腺炎成为第二大病因的趋势,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胆源性胰腺炎(biliarypancreatitis,BP)的治疗须判断有无胆管梗阻。胆道感染或胆管阻塞的持续时间常与胰腺及胰周坏死程度成正比,若能尽早控制感染并解除胆管梗阻常可阻止病情恶化。我国、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国际胰腺学会(IPA)及美国胰腺学会(APA)等多项指南一致认为尽早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解除BP病人胆道梗阻的首选方法。识别并处理潜在病因是预防AP复发最有效的手段,胆囊切除术作为BP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可显著减少胰腺炎的复发。HTGP易重症化,其机制可能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分解的游离脂肪酸对胰腺的毒性作用及破坏胰腺微循环有关。HTGP发病时的严重程度常与TG水平相关,因此,早期降脂治疗对于改善HTGP病人的病情及预后十分必要。早期药物治疗常用低分子肝素、胰岛素,二者联用可快速降低TG水平,同时低分子肝素还可以改善胰腺微循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阻断SAP的“瀑布级联反应”。血液置换虽为有创干预手段,但治疗HTGP快速有效、疗效显著。有研究表明,多数HTGP病人在应用血浆置换治疗后,血TG水平迅速下降,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得到改善。血液滤过通过血滤器吸附TG,扩散对流清除小分子物质,但清除能力有限,。

SAP早期的救治策略

SAP从发病至2周为早期,也称急性期,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是多器官衰竭(MOF)为特点,是SAP的第一次“死亡高峰”。我国指南强调了维持与替代脏器功能;国外指南注重早期评估与风险分层、及时转诊、早期复苏与补液治疗。综合相关指南,以ICU为主导、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体、以脏器功能保护为主旨的早期综合救治。

脏器功能的维持与替代,SAP病人早期的死因常是MOF,以心脏、肺脏及肾脏最为严重。《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对脏器功能的支持与替代进行了详述。SAP并发急性肺损伤时应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氧饱和度在95%以上并动态监测血气分析。若病人的氧合问题持续不能得到解决,及早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则是抢救的关键。针对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持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应用指征为: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尿量≤0.5mL/(kg·h);早期伴≥2个器官功能障碍;SIRS伴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经一般处理效果不明显;伴严重水、电解质紊乱;伴胰性脑病等。新近研究结果表明:尽早施行CRRT能缩短并发症持续时间,阻断炎症导致的“瀑布级联反应”。

早期液体复苏

早期液体复苏是预防血容量不足或器官灌注不足的核心措施。SAP诊断确立后应立即进行规范的液体复苏治疗,遵循原则如下:(1)晶体补液。我国指南建议首选乳酸林格液进行液体复苏。新近研究结果表明,羟乙基淀粉可能增加MOF及需要CRRT的比例,且不能降低病死率。年AGA指南对晶体液的选择未做推荐,但已明确反对应用羟乙基淀粉进行液体复苏。(2)早期补液。发病12-24h内进行积极的静脉补液获益最大,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SIRS和MODS的发生率。(3)补液速度。5~10mL/(kg·h),对于严重容量不足或组织灌注不足的病人可静脉加压输注。(4)效果评定。设立复苏终点有利于指导治疗以调整补液至最佳效果,补而不足、矫枉过正均不利于脏器功能的维护。年Rivers等开创性地提出早期目标导向化治疗(earlygoal-directedtherapy,EGDT)的概念,在SAP早期治疗中值得借鉴。液体复苏的评估应做到全面、动态、连续,建议入院后的24~48h,每隔4~6h评估液体需求。

镇痛治疗

在AP中,充分的镇痛治疗必不可少,因为不受控制的疼痛与对微血管形成的负面影响有关,并可能对坏死的诱导有关。一些随机AP对照试验表明,硬膜外麻醉,与静脉镇痛相比,增加动脉灌注胰脏和改善临床结局。硬膜外麻醉,但是,应仔细称重,作为证据仍然有限。其他镇痛措施,例如针灸已提出,但缺乏质量证据。在未来的AP疼痛研究中,提倡使用标准的世界卫生组织疼痛阶梯治疗。

抗生素治疗SAP

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有效阻遏SAP病人的病情演变,直至感染期,反而可能会增加多耐药及真菌感染的风险。关于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使用意见,多项指南已得出较一致的结论。针对胰外感染,如胆管炎、导管获得性感染、菌血症、肺炎及泌尿道感染,应根据血培养或其他病原学证据针对性用药,不推荐常规应用抗真菌药;已证实或高度怀疑为感染性胰腺坏死时,可使用能透过血胰屏障的广谱抗生素。

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治疗不仅能为机体提供能量,而且还可以阻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演进、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方式。选用肠内营养(EN)作为营养支持的主要方式已无争议,几项RCT研究已证实肠内营养可降低MOF发生率、病死率、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干预率。然而,EN实施的时机及途径仍有争议。IAP/APA等多项指南推荐发病48h内启动EN,可以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然而,一项荷兰的多中心RCT研究发现,过早(24h)的EN并未降低感染率或病死率。EN实施的时机视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胃肠道恢复情况而定,只要病人胃肠动力可以耐受,应尽早实施EN。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处理策略

SAP早期,SIRS可引发胰腺及周围器官水肿、胰周积液及肠麻痹,加之不恰当的液体复苏,可并发腹内高压(IAH)。IAH是临床病情恶化的常见征兆,约有45%的IAH会在1周内发生ACS。非手术治疗应作为ACS的首选措施,如改善腹壁顺应性、腹内减压、改善肠道功能等,以维持腹内压15mmHg(1mmHg=0.kPa)。当腹内压>20mmHg并出现新发的器官衰竭,则应采取更积极的外科干预治疗,直至剖腹手术减压。

SAP感染期的干预策略

SAP病人后期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原因在于近半数病人可于疾病后期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出血、肠瘘等并发症,由此构成了第二次“死亡高峰”。现代SAP的治疗以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理念(step-upapproach)。当SAP进入感染期或出现并发症时,需要外科干预。

外科干预的指征

SAP坏死是否合并感染是判定进行外科干预与否的绝对指征,这使得部分病人感染一经确立便立即实施外科干预,造成预后不良。近年来则认为感染不再是决定性因素,SAP并发感染的定义为:SAP病程中,胰腺实质、胰周脂肪组织坏死及胰周积液的继发性感染。局部病变样本细菌培养阳性为临床确诊SAP并发感染的金标准,高分辨率CT显示气泡征则为确诊的重要依据。目前指南并不推荐常规行细针穿刺活检(FNA),早期甄别需要外科清创的病人尤为重要,即预测外科清创的必要性。不同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MOF和囊实混合性病灶是相对公认的两项危险因素。除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cathererdrainage,PCD)前的预测外,病人对于PCD后的疗效反应同样可作为重要预测的因素。有研究发现,PCD后1周内脓毒症逆转、PCD时APACHE-Ⅱ评分或发病后1周内出现MODS可作为预测外科清创必要性的早期独立因素。

外科干预的时机

近年来,SAP合并感染的手术策略提倡遵循延期原则,即避开“全身炎症反应期”,待胰腺坏死界线更易区分、正常胰腺组织更易保留时再手术。AP并发感染遵循“3D”原则:Delay,外科干预时机应延迟至SAP发病后4周左右;Drain,以引流减压为主;Debride,若引流效果不佳,则施行坏死组织清除术。国多项指南均推荐发病后4周左右再行手术干预,待坏死灶液化完全,周围纤维囊壁形成,外科干预效果才更为理想。但SAP并发感染时“治疗窗”很窄,病情演变迅速,一味强调延期往往易于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发生消化道瘘、脓毒症或腐蚀性动脉瘤的风险大大增加。

外科干预的方式

微创技术、创伤递升式干预。外科干预SAP并发感染的主要目的是清除感染性坏死组织、合理放置引流。无论是微创还是开放手术都不能将其割裂或孤立为处理IPN的单一手段,临床实践中要辩证实施微创和开放策略。

SAP后期并发症的处理

出血SAP并发腹腔大出血时,首选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如为动脉性(假性动脉瘤)出血则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anerialembolism,TAE)控制。部分病人不能达到永久止血的目的,也可为后续手术干预创造条件。对于未明确出血部位或TAE失败者,手术止血刻不容缓。直视下缝扎止血是常用的止血方法,同时清除感染坏死组织并充分引流,行破裂血管远离感染区域的近端缝扎或外科纱布压迫止血。腹腔出血可能反复发生,控制感染和通畅引流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术后合理放置双套管引流,并避免引流管直接压迫裸露血管。

消化道瘘消化道瘘属SAP后期严重并发症,多见于十二指肠瘘及结肠瘘,其防治重点在于感染及坏死组织的处理,并维持肠瘘部位的通畅引流。十二指肠瘘可选择经鼻空肠管施行EN,腹腔内炎症消退后行二期手术干预。新近研究表明,大多数上消化道瘘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自然愈合,而结肠瘘常难以自愈,需要积极外科手术干预,行双套管冲洗引流,辅以无渣饮食等治疗。对于污染严重,引流及冲洗效果不佳者,应及时行近端失功性末端回肠造口术,择期行二次瘘口关闭。

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pseudocyst,PPC)继发感染后常需引流或手术。内镜下引流术是一种处理PPC的微创治疗方式,治疗成功率达86%~%。PCD作为另一种引流方式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等待囊壁完全成熟、可作为延缓内镜或手术干预时机及降低操作难度的一种手段。对于上述两种治疗均无效的病人,则建议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内引流术为主,主要包括囊肿胃吻合术、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和囊肿空肠吻合术。

---Gastroenterology.May;(7):-.e3.doi:10./j.gastro..01..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kimr.com/zzywh/98909.html
------分隔线----------------------------